星期一, 7月 25, 2005

Ping's Response to "由iPod熱賣、Clie停產,看Apple之成功與Sony的挫敗"

>> Before reading my response. Please also read回應與挑戰》iPod的倖存跟Sony的不死



個人認為,原文的比較並沒有牛頭不對馬嘴之處。我剛剛才看到那篇文章及這個回應與挑戰。無奈現在加州時間2:40am,明早還要早起。所以明天我再好好回應。先簡短的提出個思考方向,拋磚引玉。

第一,思考市場的成功,而不是產品的成功

台灣與日本的科技產商與從業人員,習於以"產品"為出發點,比較優勝劣敗。實際上意義不大。應從市場出發,才能掌握致勝關鍵。思考:你要贏得是本國市場,還是海外哪一個國家的市場?現今國際現勢就是,美國就是最大市場,誰贏了美國市場,誰就是贏家。你儘管贏了日本市場,歐洲市場,還是台灣市場,你通通不算贏,你要贏得了美國市場,才叫領導企業,或是國際企業。這種"美國=國際"的思維,我們可以不服氣,但不得不接受,因為全球市佔率一攤開來,數字騙不了人。

第二,思考消費者行為,而不是產品的功能

有經驗的美國市場行銷人員大部分都了解,在美國的消費性電子產品,若你按鍵太多,操作功能超過三個步驟,你的東西可能就會賣得不好。不然還有一個方法,就是準備好一億美金以上的行銷預算來教育消費者。什麼?消費者行為使然。從消費者行為出發,你就可以了解Clie什麼日本人喜歡、台灣人喜歡、但是美國人反而更喜歡BlackBerry。日本跟台灣生產這麼多又是DVD燒錄,再加上內建硬碟的DVR(Digiral Video Recorder),什麼美國人最愛的還是連Sex And The City的Melinda都會用的Tivo?反過來,你要是把BlackBerry跟Tivo拿到台灣跟日本去賣,你覺得會不會成功?再舉一例,什麼美國人那麼有錢,DSL裝機率跟手機使用率比起台灣跟日本還要低,市場還有一大部分、為數可觀的人還是用AOL電話撥接?因為,消費者行為不同、採購決策者的背景、年齡、教育程度、消費習慣非常不一樣。因此,iPod什麼就那麼一個按鍵,因為他一開使設計就是鎖定要賣美國消費者,若今天iPod本來鎖定要打的是日本市場,那肯定不是這樣子的設計。

Ok, 先談到這。

沒有留言: